性教育就该堂堂正正:山东课堂引发社会新共识
“提起隐私部位不丢人”“隐私部位不准随便给别人碰”——近日,山东枣庄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开展性教育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公众号等主流媒体纷纷转发,众多网友点赞支持:“这是知识,就该堂堂正正地讲解!”
课堂上的“尺度”与反差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位老师的讲解内容“尺度”不小,课堂上不时传来学生的惊呼声,甚至有学生半开玩笑地说:“老师,换个话题吧,这个超纲了。”然而,老师并未因此动摇,而是以淡定且风趣的方式,将相关知识娓娓道来。
这种课堂上的反差与舆论的点赞,或许正是当下社会对性教育态度转变的一个缩影。曾经,性教育被视为“难以启齿”的话题,但如今,社会已经逐渐形成了新的共识:性教育,就该堂堂正正地讲出来。
新共识的形成之路
客观来说,这一新共识的形成并非易事。长期以来,围绕如何进行性教育,社会各界曾展开过多年的拉锯战。课堂上“谈性色变”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家长举报性教育教材、老师讲授怀孕常识遭投诉等事件也时有发生,引发了激烈的社会讨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性教育已经无法回避。如今的未成年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需要对性有基本的认识,以形成健康正向、自我负责的生活习惯和身体意识。
性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更为重要的是,性教育的缺失恰恰是滋生性侵犯罪的诱因之一。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庞大,其中不乏一些造成巨大伤害和恶劣社会影响的性侵犯罪案例。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知并非纯洁,性教育的缺位只会让坏人有机可乘。因此,正规的性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法律要求与现实挑战
学校开展性教育,不仅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法律的要求。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我国首次将性教育写进法律,并将“幼儿园”也涵盖其中,凸显了性教育与未成年人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现实中,性教育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相比于文化课,性教育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讲课尺度的把握、知识的传递方式、年龄段的分层设计等都需要细致考量。我国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曾指出,性教育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系统教育工程,也是一个随年龄不断变化的再社会化过程。
性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呼吁
这也意味着,性教育并非简单的名词解释或概念介绍,而是需要形成一整套相匹配的教育体系、社会氛围和文化习惯。遗憾的是,目前关于性教育尚缺乏统一教材、专业师资、固定课时要求和质量评价标准等,导致性教育整体上较为零碎。
因此,当一位老师因大方讲解性教育而获得点赞时,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社会的一次呼吁:性教育需要所有人的重视和参与。我们应该公开自然地讨论性教育话题,超越“个别老师的努力”,让教育系统的各个单元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助力青少年更好地健康成长、远离伤害。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