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 发现热搜榜和排行榜

‘免费看病’专骗老人!3人冒充神医兜售‘特效药’被判刑 保健品诈骗套路曝光

今日新鲜事 AI生成 2025-04-28 15:01

 

北京海淀法院宣判“神医”诈骗案:3人假借义诊设局 26万老人养老钱遭骗 保健品骗局四大套路全揭秘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一起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保健品诈骗案,被告人赵某、朱某、梁某因冒充医生开设“健康讲座”,以“免费看病”“神药治病”为噱头骗取26名老年人共计26万余元,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元。案件细节暴露保健品诈骗产业链的精准收割手段,引发社会对涉老诈骗的高度关注。

3人以免费看病名义致多名老人被骗 冒充专家开设讲座专骗老人被判刑罚

一、骗局复盘:从“免费义诊”到“天价神药”的连环套

  1. 精准筛选目标:电话诱饵+信息倒卖
    • 定向邀约:犯罪团伙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老年人健康档案,以“免费体检”“领取鸡蛋、大米”为诱饵,邀请老人参加酒店、社区活动中心举办的“健康讲座”。
    • 话术剧本:销售人员提前掌握老人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将信息传递给“讲师”梁某,为其打造“神医”人设。
  2. 角色分工:专家、药托、财务一条龙
    • 梁某“神医”登场:冒充三甲医院退休专家,通过“望闻问切”表演(实为提前获取的病史),宣称老人患有“脑萎缩前兆”“血管硬化危机”,需立即服用“华佗龟灵丹”“心脑一体通”等“特供药品”。
    • 赵某、朱某幕后操控:负责租赁场地、采购廉价食品(成本不足10元/盒),包装成“祖传秘方”(售价高达1980元/盒),并安排“药托”在现场抢购制造紧迫感。
  3. 心理操控:恐惧营销+情感绑架
    • 制造焦虑:梁某以“不治疗将瘫痪”“子女不孝顺”等话术刺激老人,称“今天不治,明天涨价”。
    • 情感收割:销售人员全程陪同老人付款,甚至跪地哭诉“药效不好我赔命”,令老人陷入“治病心切+不忍拒绝”的双重心理陷阱。

二、法院判决:诈骗数额巨大+涉老从重处罚

  1. 定罪依据
    • 法院认定,三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药品”疗效,骗取老年人财物,数额达26万余元,构成诈骗罪
    • 鉴于其共同诈骗老年人,社会危害性较大,依法从重处罚。
  2. 量刑考量
    • 从轻情节:三被告人到案后全额退赔赃款,自愿认罪认罚,法院依法从轻处罚。
    • 最终判决: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罚金三万元;扣押钱款发还被害人。

三、行业黑幕:保健品诈骗四大“收割”套路

  1. 套路一:免费诱饵+精准收割
    • 以“免费旅游”“免费理疗”为名收集老人信息,根据经济能力分级推销,对退休干部推荐“特供药”,对普通老人兜售“基础款”。
  2. 套路二:伪科学包装+权威背书
    • 伪造“国家专利证书”“中华医学会推荐”等文件,在产品包装标注“卫食健字”冒充药品,甚至伪造“315打假认证”贴纸。
  3. 套路三:饥饿营销+情感绑架
    • 宣称“仅限前30名”“买10盒送5盒”,销售人员每日电话问候、上门送菜,让老人产生“不买药就亏欠人情”的愧疚感。
  4. 套路四:跨省作案+逃避打击
    • 犯罪团伙在A地注册公司、B地租赁仓库、C地实施诈骗,通过“400电话”“虚拟货币收款”逃避监管,案发后迅速解散微信群转移资金。

四、法官警示+防骗指南:中老年必看“四查三不”原则

  1. 法官说法:警惕“免费”背后的陷阱
    • “此类诈骗利用老年人‘怕死’‘怕拖累子女’的心理,通过表演式诊疗、情感操控等手段,将廉价食品包装成‘救命药’,性质极其恶劣。”
  2. 防骗四查
    • 查资质:登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http://www.samr.gov.cn)输入产品批准文号,无备案者均为假药。
    • 查成分:要求查看产品标签,标注“固体饮料”“压片糖果”者无治疗功效。
    • 查渠道:医院、药店外销售的“特效药”多为三无产品,拒绝私下转账、扫码付款。
    • 查话术:警惕“根治”“治愈”“无效退款”等绝对化表述,凡宣称“包治百病”必为骗局。
  3. 防骗三不
    • 不轻信:免费体检后直接推销药品的“医生”多为骗子,正规医院无此流程。
    • 不透露:勿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病史等隐私信息。
    • 不冲动:购买前与子女沟通,拒绝“现场交定金锁名额”等促销话术。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