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乱象频发?五大消费陷阱曝光,消费者需警惕!
近年来,直播带货这一新兴电商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凭借其独特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在推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直播带货的火爆,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诸如信息不透明、虚假宣传、责任界定不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4月16日,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直播促销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揭露了直播间存在的夸大宣传、隐瞒信息、弄虚作假、售后难题、投诉不畅等五大消费陷阱。
六大平台、六十五个直播间,现场体验揭真相
为了深入了解直播带货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和存在的问题,江西省消保委在2024年下半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红书这六大主流电商平台上的65个生活类消费品促销直播间进行了现场体验调查。调查人员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观看直播、进行消费体验,累计完成了65个体验样本,内容涵盖了价格误导、虚假宣传、套路营销、不良导向等多个方面。
同时,消保委还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1680名有直播购物经验的消费者,内容涉及购物经历、选择原因、主播宣传效果、满意度评价、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
五大消费陷阱,侵害消费者权益
体验调查结果显示,65个直播间中有15个存在涉嫌价格误导、虚假宣传、套路营销、内容低俗等问题,其中“剧本”营销、制造虚假紧迫感等问题尤为突出。
-
夸大宣传商品功效:部分主播在促销时涉嫌夸大商品功效,甚至将普通食品宣传成具有治疗效果的“神药”。
-
隐瞒商品关键信息:个别主播在促销时故意隐瞒商品的生产厂家、品牌等关键信息,让消费者难以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
制造虚假紧迫感:主播经常以“最后几单优惠”为噱头催促观众下单,但实际销量却远超宣传数量,涉嫌诱导消费。
-
“剧本”营销:部分主播通过编造虚假人设、场景,以“搞怪”“卖惨”等方式吸引观众,达到引流目的。
-
营销内容低俗:个别主播在促销时采用低俗、擦边的形象和语言,吸引观众互动与消费。
消费者评价褒贬不一,满意度有待提升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直播促销方式和投诉处理的满意度偏低。尽管多数受访者对直播间促销服务表示较为满意,但对宣传促销方式和投诉处理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
优惠力度大、互动体验性强:64.8%的受访者认为直播优惠力度大,44.2%的受访者认为直播间互动性强,是吸引他们选择直播购物的主要原因。
-
食品饮料和日用品购买较多:食品饮料、日用品等具有生活刚需的商品是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较多的类型。
-
问题突出,满意度有待提升:53.8%的受访者表示直播间存在夸大商品功效的情形,49.5%的受访者表示存在发布虚假商品信息的情形,退换政策难落实、投诉处理迟滞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五条建议,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江西省消保委提出了五条建议,以期携手社会各界共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严格把控准入标准:直播平台应建立全链条准入机制,完善内容审核机制,落实“谁销售谁负责”原则,提升纠纷解决效率。
-
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商家和主播应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介绍商品和服务信息,建立透明、公正、可溯源的供应链体系。
-
制定行业规范指引:尽快明确直播促销的违规行为、法律属性、处罚依据等监管规则,做到有法可依、有效监管。
-
加大监管检查力度: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执法机制,加强对直播促销行业的监管力度,严厉处罚典型不良行为。
-
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积极参与监督、举报违规行为,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